马原习题
第一章
一、单选
-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 A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
C.《资本论》的发表
D.《反杜林论》的发表 -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
A. 哲学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广延性 B.持续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C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 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 实践本质问题 -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是(B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B )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C.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B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C )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C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 B )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 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B )。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 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C )
A.既保留又继承
B.彻底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D )。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B.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从哲学角度看,这句话说明了( C )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 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B )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 运动是物质的( A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 新旧事物的区别在于( D )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形式的新旧
C.力量的大小对比 D.同历史前进方向是否相符合 -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的错误在于否定了联系的( B )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其中,肯定因素是指 ( A )
A.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B.事物的积极因素
C.符合人的需要的因素
D.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 “观念的东西不外事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C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 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 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A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D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A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C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尊重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 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 D )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 C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 -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C )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唯心辩证法观点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C )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二、多选
-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有( 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这三大思潮分别是( 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细胞学说 -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包括( AC )。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包括( ABCD )。
A.科学性
B.人民性
C.实践性
D.发展性 -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BC )。
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 - 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BD )。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联系具有( ABCD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
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具有创造性
C.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ABCD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包括( AB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因果联系规律 -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AB )
A.同一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 ABC )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D.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 在意识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B)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社会的产物 - 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 BCD )
A.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 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基本形式的有( AD )
A.客观唯心主义 B.近代唯心主义
C.现代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ABCD )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 ABCD )
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
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D.必须反对无条件论和唯条件论 -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包括( ABCD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D.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 ACD )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20. 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是( AB )
A.时间 B.空间 C.静止 D.变化 - 矛盾的同一性包括( AB )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
B.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矛盾的对立面相互排斥
D.矛盾的对立面相互分离 - 下列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ACD )
A.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CD )
A.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 ABCD )思维能力。
A.辩证思维能力 B.历史思维能力
C.系统思维能力 D.战略思维能力 - 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ACD )
A.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 有人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一观点(BC )
A.说明科学研究必须避免偶然性
B.没有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偶然性发现必然性
C.否定了任何现象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说明偶然性可以摆脱必然性的支配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ACD )
A.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次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起着决定的作用
C.解决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容易得到解决
D.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作用 -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
部分。关于“和谐”以下正确的论断是( ABCD )
A.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B.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D. 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形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
状态
第二章
一、单选题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面,属于( 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C )
A.可知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C.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B )
A.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B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 真理就是( D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B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D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 -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 A )
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一元性 -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 )
A.实践
B.认识
C.价值
D.主体 - 评价性认识是( A )
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
C.以获得客体的“真” 为目的的
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 -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C )
A.不确定性 B.主观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二、多选题
- 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ABD )
A.直接现实性 B.自觉能动性
C.世界性 D.社会历史性 - 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 ABC )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中介 D.认识 - 实践的基本类型包括( ABC )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网络实践 -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包括( AB )
A.摹写性 B.创造性
C.反复性 D.规律性 -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 ABC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因果关系 -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BC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形象性 -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D )
A.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
B.具有天赋的聪明才智
C.大脑对感性材料要有想象力
D.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 - 价值的特点是( ABCD )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主体性
C.具有社会历史性
D.具有多维性 -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BD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任何真理都是( AB )
A.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 -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 AC )
A.内容是客观的
B.形式是客观的
C.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D.基本条件是客观的 - 价值评价的基本特点有( ABC )
A.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D.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 ABC )
A.实事求是 B.理论联系实际
C.从联系中把握事实 D.从各种零散的现象出发 - 下列关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命题正确含义的表述有( BC )
A.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B.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C.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BD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认识有待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认识有待深化 - 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ABC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C.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
D.认识一经产生没有必要回到实践 -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ABC )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抽象性 - 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ABCD )
A.二者相互依存 B.二者相互包含
C.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D.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BCD )
A.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B.人类的自身需要推动着人们发现新的真理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二者的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B )
A.客观反映 B.主观反映
C.正确反映 D.积极反映 -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 十八大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 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抉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 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 )
A.劳动力 B.劳动资料 C.劳动手段 D.劳动对象 -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二、多项选择题
- 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 18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CD )
A.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它属于上层建筑
C.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6.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
A.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维护自己经济基础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0.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B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11.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 社会基本矛盾是( A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敌我的矛盾 - 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 ABCD )
A.充分相信群众
B.坚决依靠群众
C.密切联系群众
D.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评论
TwikooWaline